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汽车正由典型的机械产品,逐步演变为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高科技产品。在全球汽车企业的下一轮竞争中,谁能在智能网联化中抢占先机,谁就将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为全面展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概貌,宣传普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理念,为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天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组织众多行业专家共同编写完成了国内首部智能网联汽车蓝皮书——《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清研陆石参与了蓝皮书的编写工作。
首次出版的智能网联汽车年度报告包括总报告、产业篇、技术篇、政策篇、应用篇、热点篇、借鉴篇七个部分,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角及实证研究方法,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和预测,全面论述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发展。
蓝皮书发布在即,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五大亮点。
亮点一:发展趋势预判
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开启了新时代。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智能网联汽车从2018年起将迎来持续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到2035年将占据全球25%左右的新车市场。
智能网联汽车目前商业化落地还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相比于欧美日韩等汽车工业强国,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何竞争优势?国家又需要进行怎样的顶层设计?
在本书总报告中,从宏观层面综述了2017年以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现状,提出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议。总报告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客观评估。
亮点二:前沿技术梳理
技术是各行各业的核心生产力。相比于传统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难度有增无减。高精度地图与高精度定位技术子领域对智能网联汽车有何意义?车用雷达与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怎样协调统一?车内人机交互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将向何处去?
在本书的技术篇,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共性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动态展开,完整地梳理了包括自动驾驶视觉感知技术、车用雷达技术、车辆决策与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车载计算平台技术、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现状与趋势等内容。
亮点三:法规政策与行业标准
自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过去的几年里,产学研各界及政府纷纷围绕这项新技术,从各个角度谋求突破,包括研发新技术、完善智能网联技术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相关法规标准。
政策、标准、法规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书政策篇,介绍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政策与标准法规现状与发展。尤其对相关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方案、落实措施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重点剖析。
亮点四:智能汽车的应用场景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语言处理等方面的发展,AI与汽车的结合被行业广泛关注。深度学习在车用机器视觉上如何应用?特定场景下自动代客泊车系统架构还面临哪些研发难点?智能驾驶技术如何助力共享出行的中国实践?
本书的应用篇主要结合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应用领域展开,包括商用车标配AEBS的应用与未来、特定场景下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应用、共享出行与交通变革、军用智能车辆装备展望以及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车辆上的应用等内容。
亮点五:对标汽车传统强国
就智能网联汽车而言,中国在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相较于美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美国和日本有着不同的技术路线选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本书的借鉴篇主要介绍国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经验,主要包括美国加州自动驾驶测试、美国交通部《联盟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框架、日本高精度地图数据平台。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8)》基于深入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外成功发展经验、行业专家意见,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径与建议。全书架构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并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蓝皮书作者单位如下(笔画顺序排序):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天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
天津清智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清研陆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主线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锋时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深鉴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武汉中海庭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
清新汽车
深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滴滴出行